《空巢:我的养老谁做主》|漫谈“中国式空巢老人”背后养老弊端

2020-05-30 12:19

  “空巢老人”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存在,已经被我们广为知晓。而近年来,“空巢老人因孤独频繁报假警”、“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无人知晓”、“空巢老人被骗光养老积蓄”等相关新闻偶见报端,令人难过不已。

  2013年3月中旬的一天,上午9时许,宜春120急救中心接到报警,称中心城区东风大街一名95岁老人在家割腕自杀,急需抢救。当赶到老人家中时,医务人员发现,老人平躺在床,面色苍白,昏睡不醒,床前的地面上一摊鲜血,老人左手腕伤口处流血不止,情况十分危急。医务人员给予紧急处理后,快速将老人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途中,家属说出了老人自杀的原因——可能由于年后一些亲人外出务工,身边的家人也忙于工作,在家陪伴老人的时间越来越少,疏于对老人的关心,老人心里充满孤独感,一时间无法承受,这才做出轻生的举动。

  我在想,究竟是何等力量,能够让一个活到了95岁这般高龄的老人选择从容赴死?消息称,这位老人此番已是两度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唯一的原因,只是因其独守空巢,害怕孤独而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如果说,空巢,衰老,对于我们还是未来之事,那么,孤独,此刻便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它柔韧地蛰伏着,伺机荼毒我们的灵魂。

  这也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两本书,《空巢》和《空巢·我的养老谁做主》。虽然两本书写的都是关于空巢的话题,且都是取材于真实故事。但《空巢》讲述的是80岁空巢母亲,所遭遇的电信诈骗,在异化的”一天“中,回忆自己扭曲的”一生“,内容更倾向于“空巢”二字。

  而《空巢·我的养老谁做主》是一本关于“养老”的记录片,该部作品以“非虚构”的纪实方式,以数十位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为描述对象,以深入采访对象生活、心灵世界的方式,努力客观还原多个不同社会阶层家庭中正在应对的养老问题,立体地还原这一社会问题的现实图景。重点描述了老人们承受孤老境遇时的生理以及心理困境,同时兼顾子女、亲属等家庭因素和社区、政府等社会因素,在对矛盾各方面的如实反映中,全景式地梳理当下养老难题的社会背景,以及围绕这一难题的诸多症结。

  作者戈舟将视角聚焦在空巢老人们的“孤独”上,而这种人性中深刻的情感,古今同慨,却是共通的。因为孤独,所以悲伤;因为孤独,所以叹息。那么今天,我们就以“养老”为角度,来漫谈《空巢:我的养老谁做主 》“中国式空巢老人”背后的养老弊端!

  《空巢:我的养老谁做主》的核心词,就是空巢老人“孤独”。作者戈舟想深入了解老龄化时代的构成方式,了解事实真相,于是决定利用假期,带着儿子,共同进行了访问空巢老人的行动。父子俩在这一年里,走街串巷,深入乡间,频繁地共同聆听着数十位空巢老人的故事。

  “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首先当然是基于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时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10%,该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近些年这个标准有所调整,新的标准是65岁的老人占总人口数的7%,即该地区被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如今,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人均寿命的增高,本来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但这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却令人类社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老龄化的加速,势必对经济、社会产生大规模的压力。而中国面临的巨大养老压力,具体症候之一就是——空巢老人家庭比例的畸高。

  空巢老人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期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个人家庭生命的最后一站。

  小说《空巢》里的母亲:孩子们早已远走高飞,老伴也撒手人寡,仅有的妹妹也住在千里之外的北方。没有亲人陪着过周末,甚至没有亲人与她一起过春节。她是“真空”极的“空巢”老人。空巢不可怕,可怕是空虚。“孤独就像是一个情感的罗盘,它能够让人辨别亲情。”推销员小雷的细心和体贴让她淡忘了自己孤独的处境。其实,她也知道,小雷推销的那些保健品和器械对身体没有用,但它能够带来幸福感。因为她在小雷身上找到了做母亲的幸福感。

  《空巢》里母亲的孤独,让我想起曾看过的一则小品《老有所依》:两男子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管社区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们都叫“爸爸”,不时给他们送点东西,陪他们唠唠嗑,目的就是要老人们心甘情愿地买保健品。不料一天,男子的亲爸找上门了,嚷着也要买他们都产品,结果三人在争吵中说漏了嘴,东西其实就是普通的产品,没什么用,一切都是骗人的。

  结果老人们纷纷要退货,可他的爸爸却愿意把老人们退的东西都买了。他说:“我买的不是你的产品,爸买的是你的时间。小时候,你需要人照顾,爸妈就整天陪着你,现在我们老了,你们呢?你们就不能抽点时间陪陪我们吗?你面前的这群叔叔、大爷们,活一辈子了,什么没见过,为什么他们还愿意过来听你说这些胡编乱造的东西?我们老年人,需要的不是什么保健品,也不是什么小恩小惠,我们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只有儿女回家了,家才温暖呢?

  空巢老人生活中的无以言说,就是一个致命的匮乏。孤独,由此便更凸显了它有违人道的残忍。无疑,老人们都是艰难的,这是自然规律使然,尽管程度各有不同。相较于肉体衰败这样的自然规律,孤独,就显得格外沉痛。因为前者不可逆,所以我们面对起来反而易于接受。而所谓孤独,似乎是一个可以人为调剂的情绪——尽管人之孤独,亦是不可辩驳的生命本质——所以强加于己的时候,才如此令人神伤。

  养老的定义:原为一种古代的礼制,择取年老而贤能的人,按时供给酒食,并加以礼敬。第二个意思是年老在家休养,现在的养老政策多是这个意思。第三个意思是扶养年老而不能自给的人。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重视”孝“的国家。”百善孝为先“,中国人把赡养老人看作人生的一件大事,甚至是事关自身道德完善、生命价值的根本性指标。然而随着城市化、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中国人发现,”孝“的中国开始面临伦理难题,现代”养老“的难题,严峻地摆在了以孝为先的中国人面前。

  家庭养老:从来都是被专家和国家所认可最合适中国人的养老方式。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模式,在每两代之间的取予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

  中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是对东方反哺模式的法律解说。而家庭养老,概括地说,就是“在家养老”和“子女养老”的相结合。中国人提倡尊老爱幼,在全社会形成养老尊老的风气,为老人养老送终,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子女一种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义务。

  ①“在家养老”:在中国,家庭养老通常被解读为由子女供养,并且更多的是指来自儿子的赡养。是中国人视为天经地义的选择。一旦缺失了“子女养老”的支撑,并且没有制度性的弥补,这种顽固的文化传统立刻便显得极度脆弱,使得中国人家庭养老的强烈愿望,转化成强烈的失落。

  ②“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基本特征,传统家庭一般通过生养子女来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都是孝道伦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须赡养老年的父母,否则,将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高速的发展,中国人的子女数量少了,子女不在身边了,子女事业的压力增大了,子女还要照顾自己的子女了,子女也不再把赡养父母作为最高的人生价值了等等。“空巢老人”现象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有一定的关系。养老成了中国家庭伦理不能承受之重。

  如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进入老年。“421”家庭模式作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是一个极度风险型的家庭架构,对养老而言更是如此。独生子女的现实,不仅使父母早早步入空巢的阶段,更长地经历空巢期,同时也将他们置于一种更加脆弱的家庭养老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还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他们能够从这唯一的孩子身上得到的,显而易见都是非常有限的。可以说,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最大限度地削弱了中国传统社会“家文化”的基础,使得众多中国家庭养老的对应措施黯然失色。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已开始着重加强制度性建设,寻求“制度养老”对“养儿防老”的替代。2012年底,中国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中国进入全民“制度养老”时代。然而,保证每位60岁以上老年人可以领到养老金,只是物质性解决日渐严重的养老问题的第一步。如何设计中国人的养老方式,怎样在精神层面应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空巢老人,在深层次上,这个命题已经触碰到了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的伦理传统。由此,这个看似人类进步需要共同面对的“普世”命题,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而言,便显得尤为沉重。调查显示,中国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

  三、面对空巢老人无处安放的孤独,该如何改善“中国式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看完《空巢:我的养老谁做主》这本书,印象最深刻就是:”孤独感伴随着人的一生,在生命年轻的时候,它容易被隐匿。但当暮年来临,人的所有生命特征均走向衰亡的时刻,孤独却日益壮大,直至强悍地统治了那一颗颗苍老的灵魂“。书中的那些空巢老人们,不管身处是城市,还是农村,孤独的灵魂总是无处安放。

  整体来说,这本书表面写的是”我“的养老谁做主,其实不然,这个”我”不仅指的是父母,也是自己,或者是子女。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逃过衰老和死亡,父母如此、你我亦如此。那面对”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该如何改善呢?以下3点意见,纯属个人想法。

  偶然读了一篇,央视新闻女主播徐莉的文章《中国老人放弃自己太早》,深以为然。中国人意识里有一种东西,比如,见到某人状态不错,最常用的评价是:哎呀,都这岁数了还这样,真不容易。这岁数怎么啦?难道退休后,只能在家带孙子,做家务吗?很多时候, 我都希望父母能自私一点,学学西方的生活态度,那种对于”一双鞋子样式“的关注度,远多于”一捆大葱“的价格,才是线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79岁王德顺老人T台走秀。仅仅30秒的走秀,却赢得了媒体和中外友人的一度喝彩,老人被称为“老鲜肉”、“最帅大爷”。曾经在大众的眼里,79岁的年龄完全称得上高龄,完全可以坐在家里晒晒太阳,三五成群一起唠嗑儿,或者杵着拐杖蹒跚行走。这是大多数老年人表现出来的现象,也是大多数老年人的宿命。

  时代在进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注重自身的追求。记得我前天刷的一则小视频:13位老人在农家小院抱团养老,养花搓麻将,互助互爱亲入家人。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晚年生活,老人退休后,儿子不用管爹娘,老人不用管孙子孙女。

  自身追求永不言弃,它自需对自己多一点关心,多一分要求。老人们,别在任何时候放弃你自己。

  前段时间,媒体调查“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其中一位老人的情况引起读者共鸣: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一位65岁的老人,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5年。凌晨三点,老伴摔倒在地,老人努力了20分钟仍然没扶起,急得暗自落泪神伤,而距离遥远的独生女儿,此刻却躺在通讯录上。

  中国提倡反哺式养老,就是父母把我们养大,我们养父母终老,一报还一报。当我们在北上广深打拼时,远在家乡的父母却不敢病、不敢老、不敢报忧,正默默承受着“老无所依”的孤独和无助。他们是空巢老人,也可能是未来的你和我。

  百善孝为先。在生活中,子女要尽量顺从老人,与老人交心,使老人精神得到抚慰。在物质上也要尽量满足老人的需求,让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工作再忙,再重要,也没有家人重要,多一些时间陪她们,多给他们打打电话,如果有条件的话,把他们接到身边,可以每天陪着,为人迹袱管惶攮耗归同害括子才知道父母的辛苦。

  费孝通教授讲过:“家,强调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互依存。它给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以生活的保障。它也有利于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但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并不计较经济贡献上的平等问题”。可见,中国老年人更多的是渴望从子女身上获取那种情感慰藉,“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到2030年,我国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到20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1.08亿,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失能老年人将达到1亿左右。

  面对这么庞大的数字,改善”中国式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是根本。不管是以房养老、机构养老、出国养老、多元养老、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社区养老等,都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十二五期间,民政部决定,连续五年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用多元方式来解决养老问题。启动敬老、爱老、助老工程,工程有个六个计划作为支撑。

  二是在区县一级,每个区县都要建设一所以养老为重点、兼具为残疾人和孤儿服务的综合性服务设施,简称为“月光计划”。三是在社区要建设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星罗棋布的站点,简称为“星光计划”。四是在农村乡镇继续建设为五保老人服务的五保敬老设施,简称为“霞光计划”。五是开始试点、逐步铺开,在农村建设的、由村主办的互助养老幸福院,简称为“幸福计划”。六是同时在各类养老机构和社区配置不种康复辅具,简称为“福康计划”。如今从中央到地方,有顶层的设计,有民间的行动,针对“空巢老人”这一无可回避的社会之痛,均有了较为积极的态度。尽管完全克服这一社会之痛,在近期看来,几乎是无望的,其任重与道远,或许非几辈人、上百年都不能实现。但是,这是严重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刻,毕竟,我们已经开始了积极的跋涉,而人类社会的进步,又从来都是在新的跋涉中日臻美好的。

  我愿意抱有善意的乐观。因为,我们每一个孤独的个人,都是这世上彼此的眺望者。

  在哭着我此刻谁在世界上某处笑无端端在世界上笑在笑着我此刻谁在世界上某处走无端端在世界上走向我走来此刻谁在世界上某处死无端端在世界上死眼望着我——里尔克《严重的时刻》《空巢:我的养老谁做主》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不是一本写给无数未知读者的书,它几乎就是作者戈舟和这数十位受访老人之间私密的对话。谁都要变老的,谁都会离开这个世界的,如何过好晚年生活以及有尊严地离开,是我们共同要思考面对的问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或许年轻时,无法体会老人的孤独。但切记: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同时希望社会能早日从根本上改善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真正做到“夕阳无限好”。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